直观、连贯、流畅
INFO
YTUI 结合了我多年来对 UI/UX 的心得,以及对产品与技术的理解,是一次思想、经验、技术的汇聚。
致力让用户收获直观、连贯、流畅的使用体验。
好的设计,从理念到实践,处处是细节。
何为 YTUI「易他的用户界面」?
直观、连贯、流畅。
一、直观
YTUI 的设计初衷,是减少用户的推理和思考过程,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一目了然。
清晰的层级
同一屏幕中,用户能够直接体现各层级的叠加关系。 每一层级都有其独特的样式,用户能从外观上辨认出各个层级。 同一屏幕(Screen
)范围内最多有三个层级。 各层级依据固定的顺序出现:Page
> Layer
> Box
。
一致的后退逻辑
要做到一致的后退逻辑,核心是拥有一条以 UI 历史记录为基础的「交互链」。
若用户单次/多次触发后退功能:
- 同一层级下的内容(例如多个同级页面),可以按先后出现的次序,依次后退至上一次展现的内容。
- 同一屏幕内的层级,用户可以按相同的操作路径,逐级后退至上一层级。
后退功能的触发点,可以是各层级顶部区域的返回按钮,也可以是安卓系统的返回键。 无论后退功能以何种形态展现和触发,它的行为逻辑都是一致的,即遵循交互链一步一步地退回。
友好直观的提示
当用户执行了某项操作,此后的错误信息或提示信息,应在触发该项操作的元素原位置或附近显示。 出现提示后,该提示应一直保持显示状态,在用户主动进行其它操作前,不自动消失。 具有相关性的提示,应集中在同一区域内显示。严禁在屏幕各处乱放提示的情况。
强化可交互元素
强化可交互元素,是为了让用户更直观的了解到 UI 上有哪些可交互元素。 具体来说,最终要的达到的效果是:用户只观察某元素的外观,不借助上下文作推测,不借助鼠标指针等工具经过时的效果,也可知道该元素是否可以交互(例如点击/触摸)。
一个可交互的元素,具备以下一种或多种特性:
- 外观为区块状(例如与父元素背景色不同)。
- 文字为偏蓝色或主题色,且明显区别于网页正文颜色。
- 带有指示性或功能性图标。
二、连贯
连贯的变化
当用户主动与某元素进行交互时,能看到作用于该元素的连贯变化。 例如:用户点击一个 "查看详情" 的按钮后,能看到该按钮连贯变化成一个含有详情内容的弹框。
继续看个造成割裂感的反例:某用户点击按钮后,页面忽然蹦出了一个弹框或抽屉,该用户下意识迟疑了一下。
当然单从可用性的角度来出发,这样的交互其实已经足够了。用户可以通过推理得出:
这个东西的出现,是因为我刚才点击了查看详情的按钮,所以该东西里面的内容就是我想要找的。好,那我接下来阅读一下里面的内容,看是不是跟我推理的一样。
若用户经过多次的训练,该推理可以完全不费时,成为一种直觉和本能,不会有过多割裂感。
但是,此处引发思考一:
若用户属于以下特性的群体(例如较晚接触互联网时代的前辈们):
- 不常接触虚拟用户界面,不常与 UI 打交道。
- 不擅于用手机等电子设备。
他们在本反例场景中,是否会有割裂感?是否会顿挫几秒无所适从?
思考二:
如何在不"训练"用户的情况下,消除这种割裂感,让用户感觉得心应手?
连贯的切换
无论是父子层级的切换,还是同级之间切换,必然需要有关键元素作为触发点。
因此 UI 在切换时,应着重强调关键元素:
- 若切换父子层级内容,直接通过变换关键元素的方式,形成连贯的切换效果。
- 若切换同级内容,则需突出显示两个同级内容的桥接点,达成两个同级内容间的连贯切换。
思考以下场景
如果用户中途有事,中断了一段时间再使用手机,还会记得屏幕上显示的某个弹窗或抽屉,之前是怎么打开如何打开的吗?以下是该用户此时的心里对话:
"如果我现在关闭了它,找不回来怎么办?"
"好,先关掉试试吧。"
(此时弹窗已关闭,UI 上显示的是一个充满内容的的页面)
"糟糕,现在页面上那么多链接,那么多按钮,那么多可交互元素,我到底是点击哪里,才能重新打开刚看到的内容啊?"
(用户崩溃中......)
三、流畅
影响流畅感受的关键因素
用户是否有流畅的感受,与其焦虑感密切相关。
减少用户在使用 UI 时的焦虑感,是提高流畅度的关键。
用户的焦虑感来自于两个方面:
- 对于时间感知上的焦虑。例如页面空白很长时间、页面卡顿、网络加载很慢等等。
- 对于陌生事物的情绪上的焦虑。例如界面很复杂盯了半天才找到需要的东西、某功能的逻辑很复杂不知道怎么用等等。